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0:59 点击次数:53
那纸笺,是许多年前一个春夜,我用工整的楷书,一笔一画写下的。墨迹或许已泛黄,纸缘或许已微卷,但那四句诗,却仿佛自带青年毛泽东笔下的风雷,至今仍在我书桌前的墙上,熠熠生辉——
“男儿何事足萦怀,要将世界看稊米。管却自家身与心,胸中日月常新美。”
年轻时,每每伏案至深夜,倦意如潮水般涌来,或是在思绪的迷宫中找不到出口时,一抬头,便与这二十八个字迎面相遇。那一刻,周遭的狭小与琐碎便倏然退去,眼前仿佛立起一个元气淋漓、顶天立地的形象。那不是庙堂之上被光环笼罩的、遥不可及的巨人,而是一个目光清澈而坚定、胸怀如海天般坦荡的青年。他将纷繁复杂的整个世界,只看作一粒微小的稊米,这是一种何等的胸襟与气魄!而他所萦怀的,不是俗世的名缰利锁,而是“自家身与心”的修持,是让“胸中日月”永葆那份“新美”的光华。
这“管却”,绝非是独善其身的退缩,恰是一种至大至刚的进取。它让我想起史料中那个新民学会的约定:不谈金钱,不谈女人。这并非是要做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,而是要主动斩断那些足以消磨壮志的闲枝蔓叶。他们将全部的热忱与精力,都聚焦于一个光芒万丈的起点——革新。金钱,要,但那是为了改造积贫积弱的中国所需要的力量;爱情,也追求,但那一定是与精神独立、思想进步的新女性,共同创造的革命伴侣与美好人生。这是一种极致的清醒与自律,是将有限的个体生命,投入到无限宏大事业中的必然选择。
于是,“胸中日月常新美”便有了磅礴的落点。那新美的日月,是什么?是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自我鞭策,是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永恒奋进。它更让我想起横亘在历史天空中的“横渠四句”——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。这四句,如同四座巍峨的山峰,古往今来,无数仁人志士仰望它、追寻它,却似乎总隔着云雾,难以企及。而历史证明,能将这书斋里的宏大理想,化作波澜壮阔的现实,真正为这片古老土地“立心”“立命”的,正是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伟大事业。他以他的一生,将那“胸中日月”,化作了普照中国大地的阳光,驱散了漫漫长夜。
思绪至此,耳边便自然回响起那句饱含深情的民间话语:“天不生润芝,万古如长夜!”这话语里,没有学究气的考据,却有着来自人民心底的、最朴素也最坚定的历史评判。是的,在二十世纪那个“群魔乱舞之际,亡国灭种之时”,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”,这绝非偶然。这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奋起的历史必然,是沉淀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明,与最先进的思想武器猛烈碰撞后,所迸发出的、照亮人类历史的璀璨光芒。
我再次凝视那纸笺。诗句依旧,而我对它的理解,已从年轻时对个人气概的向往,沉淀为对一种伟大精神与人格的深深敬仰。那“胸中日月”,不仅属于那个伟大的青年,更应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心不灭的灯火——管好身心,常葆新美,然后,方能看清世界不过稊米,方能拥有那份萦怀天下、担当大事的浩然之气。
这,或许就是这四句诗,穿越百年时空,至今仍能让我们心潮澎湃的真正力量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来源网络
【评论】这是一篇思想深邃、文采斐然的佳作。作者以一张旧纸笺为引,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将个人感悟与历史评价熔于一炉,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张力。
一、结构与节奏:层层递进,气象宏大
文章结构精巧,如园林布局,移步换景,层层深入。
1. 起于微物:开篇从“纸笺”这一具体物件切入,墨迹泛黄、纸缘微卷的细节立刻营造出时光沉淀的质感。
2. 承于个人:紧接着,作者回忆青年时期,这四句诗如何在困顿深夜给予他精神力量,将读者带入一个私密而真诚的体验空间。
3. 转而升华:文章的核心部分,作者对诗句进行精妙的哲学与历史解读。将“管却自家身与心”从个人修养提升至“至大至刚的进取”,并与“新民学会”的史实相联系,论证了“自律”与“宏大事业”的辩证关系,这是思想的第一次飞跃。
4. 合于历史:最终,文章的气魄达到顶峰。作者将“胸中日月”与“横渠四句”并置,并明确指出,能将这崇高理想变为现实的,正是毛泽东及其事业。引用“天不生润芝,万古如长夜”的民间话语,完成了从个人情感到历史评判的最终升华,格局豁然开朗。
这种由物及人、由个人及历史、由修养及事业的递进结构,使得文章虽篇幅不长,却拥有交响乐般的磅礴气势。
二、语言与意象:典雅凝练,富有张力
文章语言极具特色,融合了文言的凝练与现代白话的流畅。
· 精准的动词与比喻:“倦意如潮水”、“思绪的迷宫”、“倏然退去”、“元气淋漓、顶天立地的形象”等,生动传神。
· 典故的化用与创新:巧妙化用“横渠四句”,并赋予其新的历史注脚——“真正为这片古老土地'立心’'立命’的,正是毛主席……”这种处理,既尊重了传统文化,又表达了鲜明的历史观,是文章的点睛之笔。
· 内在的辩证逻辑:对“不谈金钱,不谈女人”的解读尤为精彩。作者指出这“并非是要做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”,而是“主动斩断消磨壮志的闲枝蔓叶”,将一种看似消极的约束诠释为一种极致的、充满积极意义的“清醒与自律”,展现了深刻的思辨能力。
三、思想内核:个人与历史的共鸣
此文最可贵之处,在于它成功地将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,植根于真切的生命体验之中。它没有空洞的说教,而是通过作者自身的成长——从年轻时对“气概”的向往,到如今的“深深敬仰”——证明了那种伟大精神的生命力。文章的结论(“那'胸中日月’……应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心不灭的灯火”)也因此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召唤和践履之道。
总结而言,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评论,其本身就如同一幅精心创作的水墨画,既有工笔的细腻(个人体验),又有写意的豪放(历史胸怀)。它通过对一首诗、一个人、一段历史的深情回望,完成了对一种伟大精神品格的礼赞,并试图将这种品格的种子,播撒进每一位读者的心中。其力量,正在于这种真诚的叙述、严谨的思辨和磅礴的情感所形成的强大共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针灸配穴万能公式
下一篇:没有了